碳足跡是什麼?認明產品碳足跡標籤&計算公式,日常減碳好簡單!
2024/6/30
碳足跡是什麼?碳足跡是指活動或產品生命週期內溫室氣體碳排放總量,本文將解析碳足跡的計算公式,比較產品碳足跡和減碳標籤的差異,提供個人與企業減少碳足跡的實用方法及無紙化服務,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
一、碳足跡小百科:碳足跡是什麼?為什麼減少碳足跡很重要?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個人、企業、團體、產品製造、提供服務、事情發生到結束等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生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目前是以二氧化碳當量(CO²e)為單位來計算。
舉例而言,一個產品從原料生產、製造、組裝、包裝、運送、廢棄處理所有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就稱為這項產品的碳足跡。
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造成一連串的全球氣候變遷,引發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生態系統改變,甚至造成生態破壞、物種消亡等問題,對於地球而言是不可逆的傷害,若持續忽視這些嚴重的問題,可能會讓人類社會面臨自然環境的反撲,危害生存與文明的發展。
因此,如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碳足跡、減緩全球暖化速度、保護自然環境,成為了當前人類社會的重要課題。
二、碳足跡怎麼算?碳足跡來源 3 大範疇與計算公式一覽
(一) 3 大碳足跡來源說明
根據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盤查作業指引》所規範,碳足跡依照來源可以分為 3 個範疇:
- 直接排放:溫室氣體排放的源頭來自於企業或個人,就屬於直接排放。例如駕駛交通工具、使用燃料(餐廳營業使用瓦斯、天然氣等)或者使用空調設備散溢出的冷媒等,都算在直接排放的範疇中。
- 能源間接排放:能源間接排放是指由企業或個人購買外來的能源,例如使用空調、冰箱等電器設備需要花費「電力」,電力來源是由發電廠提供,不是企業或個人自行產出電能,因此就屬於能源間接排放。
- 其他間接排放:其他公司或個人的行為,會間接導致溫室氣體生成,都歸類在其他間接排放中,例如:原料運送所產生的碳排放、企業員工通勤的碳足跡、產品製造過程產生的廢棄物處理等,都算在其他間接排放的範圍中。
以下用表格整理的方式,幫大家分類個人、企業與產品分別可能會產生哪些碳足跡,以及碳足跡的來源為何,讓大家更了解碳足跡有哪些種類:
個人碳足跡 | 企業碳足跡 | 產品碳足跡 | |
直接排放 | 駕駛汽車 | 公務車加油 冷媒填充 | 產品製造過程中燃燒石化燃料 |
能源間接排放 | 開冷氣空調 | 公司內開冷氣空調 印表機、電腦用電 燈光照明用電 | 產品生產需要消耗電力或其他能源 |
其他間接排放 | 購物消費 娛樂活動 | 垃圾與廢棄物處理 員工通勤或出差 | 產品被使用的過程 產品廢棄或回收處理 |
(二)計算碳足跡前,先認識 3 個關鍵名詞
(1)碳當量/減碳當量
碳當量指的就是二氧化碳當量(CO²e),也就是計算碳足跡的基本單位,由於溫室氣體的種類相當多元,在大氣中持續的時間、對暖化的影響也都不同,所以將各種溫室氣體的數據統一換算為「二氧化碳」,方便比較、統計與計算。
如果說碳當量是計算溫室氣體增加的單位,減碳當量就是計算溫室氣體減少的單位,同樣都是以二氧化碳當量(CO²e)作為基礎單位。
假設,一棵樹木可以吸收 20 公斤的二氧化碳,那我們就會說種植一棵樹的減碳當量為 20 公斤 CO²e。
(2)活動數據
在碳足跡計算中,活動數據是指與人物活動、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舉例而言,計算「購買一杯咖啡」的碳足跡,可能會包含以下活動數據:
- 咖啡豆用量
- 用水量
- 花費電力
- 原料及產品運輸距離
- 廢棄物重量
(3)排放係數
排放係數是指每單位活動數據所對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通常以二氧化碳當量(CO²e)為單位。
舉例而言,依照經濟部能源署公布的 112 年電力排碳係數,每度用電的碳排放量為 0.464 公斤 CO²e。
想了解不同原料製作、生產或使用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排放係數,可以到「環境部環境資料開放平臺」查詢各種碳足跡排放係數。
(三)計算碳足跡的常用方法
在台灣,通常會使用前面介紹過的「排放係數法」來計算碳足跡,主要是以產品製作過程所需的原料或燃料活動數據,乘以特定的排放係數,就會得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是碳足跡。
- 碳足跡計算公式:活動數據 × 排放係數=碳足跡
舉例而言,企業生產 1 噸鋼筋的生產過程使用了 1,000 度電,上面介紹過每度用電的碳排放量為 0.464 公斤 CO²e,那麼企業生產 1 噸鋼筋的碳足跡可以計算如下:
- 碳足跡=1,000 度電(活動數據) × 0.464 公斤 CO²e(排放係數) = 464 公斤 CO²e
如果想計算個人碳足跡,由於我們很難一一計算食衣住行育樂每個項目的生產、製造、運輸過程排廢了多少溫室氣體,所以可以透過「碳足跡計算表」或「碳足跡計算機」來幫助我們每個人快速計算生活中製造了多少溫室氣體!
三、碳標籤是什麼?碳足跡標籤跟減碳標籤一樣嗎?
(一)什麼是碳足跡標籤?碳標籤跟減碳標籤差異為何?
(1)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
碳足跡標籤又稱為「碳標籤」或「碳排標籤」,是用於顯示產品或服務從生產到銷毀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數據的標籤貼紙。
碳足跡標籤通常需要經過公正第三方單位再次查驗、確認碳排放量後,才能向環保署申請,審核通過後就可以在產品上標示碳足跡標籤。
(2)減碳標籤(Carbon Footprint Reduction Label)
減碳標籤是以碳足跡標籤為基礎,並且企業承諾在 5 年內製造的產品或服務碳足跡減量需達到 3 % 以上,檢附實際減碳數據相關資料交由環保署審查後,通過者就會核發減碳標籤使用權限。
台灣的「碳足跡標籤」和「減碳標籤」2 者設計非常相似,不過還是有些微差異,可以從以下比較看出:
碳足跡標籤 (圖源: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 減碳標籤 (圖源: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
(二)碳標籤給個人、企業帶來什麼效益?
(1)從個人面向來看碳足跡標籤效益
消費者可以從商品標示區別產品是否為「低碳商品」,在選購時可以挑選具有碳足跡標籤的商品,來降低個人生活中的碳排放,為愛護自然環境、減緩全球暖化做出貢獻。
(2)從企業面向來看碳足跡標籤效益
企業可以透過選擇低碳供應商、低碳運術方式、使用再生能源等碳足跡減量策略,來獲得碳足跡標籤。
藉此吸引消費者的關注,提升企業在公眾心中的形象,認為企業具備「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能做到「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
此外,根據《政府採購法》中的第 96 條規範,政府單位應優先採購環境保護之產品,因此若企業的產品具備碳足跡標籤,在參與政府標案時,可以獲得優先採購的機會。
四、如何減少碳足跡?個人、企業可以怎麼做?
(一)從我做起!個人減少碳足跡的 4 種方法
(1)選購節能設施
在居家生活環境中,有不少高耗電設備,如爐具、冷氣、冰箱等,都可以選擇有「節能標章」的設備,這些節能設備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達到減少碳排放的效果!
(2)避免浪費食物
食物從原料生產、製作到運送、烹飪的過程中都會產生許多溫室氣體,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2024 糧食浪費指數報告》中顯示出,在 2022 年全球浪費了 10.5 億噸的糧食,而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有 8~10% 是源自於糧食浪費。
因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減少食物浪費,盡量購買當季或當地的食材,避免食物經過長途運輸造成大量碳排放,就能有效降低個人生活的碳足跡。
(3)做好回收分類
將不同的廢棄物做好資源回收,並將不同的回收物送至專門機構進行處理、再利用,如此便能有效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減少焚燒和填埋廢棄物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幫助降低碳排放。
(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可以在相同的燃油消耗量下,運輸更多的乘客,因此能有效節省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量。
(二)企業如何減少碳足跡?5 種方式一覽
(1)採用節能設備
如果企業中的各項生產設備能採購節能設備,在企業保持穩定產能的狀況下,還能降低能源使用量、有效節省碳足跡,也能降低生產成本,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2)打造永續供應鏈
企業的碳足跡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間接排放」的範疇,因此可以選擇與使用再生能源、碳足跡較低的供應商合作,或者與目前合作的供應商一同探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改善方式,串連上下游廠商一起降低碳足跡,打造永續供應鏈。
(3)落實辦公室環保
企業可以在辦公室安裝 LED 燈泡,提倡員工影印紙回收利用、隨手關燈、做好垃圾分類等方式,從每一個小細節開始幫助降低碳排放,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4)製作碳足跡報告書
碳足跡報告書又稱為「碳盤查報告書」,根據台灣金管會提出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中,要求上市上櫃公司必須完成溫室氣體排放盤查,明列出企業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所有活動過程中會有多少碳排放。
對於企業而言,雖然必須額外花費時間記錄各流程的的碳排放量,但透過定期碳盤查不僅能幫助企業提升形象,也可以透過碳排查分析成本,進而幫助企業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支出的同時,間接幫助降低碳足跡。
(5)導入無紙化管理系統,帶動企業數位轉型
五、減少碳足跡好幫手!企業無紙化減碳服務首選圖靈證書!
圖靈證書 Turing Space 創辦於 2020 年,以資安及區塊鏈技術為基礎,致力解決全球各產業繁雜的數位驗證與管理問題,建立無國界的數位信任網,推進世界數位轉型的進程。
圖靈證書具備以下優勢,有效幫助企業減少碳足跡:
- 協助企業減少二氧化碳當量約 195,000+ 顆樹一日吸收量
- 一站式管理,不必自建主機,省下維護成本
- 建檔數位證書,達到無紙化管理
- 發證程序快速,節省紙本發證的運輸成本
- 不受到空間時間限制,跨國也能收發證書
- 運用區塊鏈,避免證書遭到偽造或竄改
媒體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